Tuesday, November 21, 2017

《枢纽》

最近在Facebook某新加坡找房/找工作的网站,看到有个应该也是20来岁的年轻人帖文问大家是否也是每天工作回家“打Game”,然后睡觉,再起身工作。下面回复与评论的人中,有些表示认同,有些叫他坚持,有些叫他回家,别再外国打工了。不确定他是否是中学或大学毕业后来新加坡工作的,我看到这篇帖文后,心里有些许不安的感觉。
之所以有不安的情绪,是因为20多岁,还在人生中早晨的阶段,本该生机勃勃,而不是因为不知要做什么而天天打机打工度日,而这其实也不是个案。我感觉似乎看到20多岁就灵魂已死的年轻人,只是在顺着外界安排好的轨迹走一遍,然后等下葬的那一天到来。而起因,我相信是教育体制、社会价值观、家庭教育等互相作用下的产物。
我们的教育体制从小就帮我们设计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好好读书,读商、读理,现在前卫一点的开始要读写程式。当时的迷惑是不多的,因为选择不多。可是稍微大一点,到了准备进入大学的阶段,犹豫狭隘固式想法已成型,绝大部分的一股脑冲向商科,或是医生、律师了。在此想说明,能读上法律、医学系者固然很强,但是那些出生或自身条件稍微差一点的,没法或没能挣上那几个名额,是不是说人生就完了?
之所以不安,因为担心自己会成为其中一员。人长得越大,会发现剩下的选择越来越少,因为时间不多,机会成本增加,做每件事情要承担的后果也逐渐提升。这是这个时代年轻人自我迷失的主要原因。工作的世界,看似选择比大学的科系还多,可惜的是,基于现有条件,能选的其实不多。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选择少,压力更大,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和迷惑有相辅相成的效果。由於想要的、被社会环境要求成为的样子,很可能并不是我们真的想要成为的模样。
被传统康庄大道困于迷惑中的年轻人,像站在交通枢纽中的旅人,面对前面分叉凌乱的道路,幸运者能遇到知音、导师、好书、好人、机遇,继续出发赶往下个枢纽遇到下个迷惑,至少还是在前进的路上,而剩余的人可能就追寻着随便打一份工、上班、下班的循环,然后等着下葬的那一天。这是不是可以看成所有迷惑的人都是在社会流动的螺丝,卑微地运转在不起眼的角落。
于是我阿Q式地上网看了一些名人如奥巴马,也曾感到迷失的传记。然后,我就感到欣慰多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