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2, 2016

《经典之外》

还记得当年中学必读的四大经典名著是《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现在回想不禁好奇,为什么有些书成为了名著,而有些落榜?
在大众印象中,经典必然有以下特征:横跨了特定的时空、著名、有研究价值、值得重读、对社会历史变迁有重大影响,或开启了新的思潮等等。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在《经典是新书》里也提到“经典”是“那些没有人看,但人人都会谈的书”和“总会被人误解的那些书”。
前不久和读书会成员讨论,觉得经典不一定要所有人看过,经典是一代人的记忆,经典或许是现今改变太大,以前太美好,因为怀念,所以成为经典。甚至有人觉得经典是因为现在我们少了某些东西,从而怀念当初拥有的时候。
但,事物本身不一定能形成经典,外在因素往往起着关键作用,它们是经典出现的助推器。如中国四大名著无可否认在内容上着实精彩,且源远流长,但其实“四大名著”这个概念也是到民国之后才慢慢开始流行。有人觉得小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国接受了西方的观念,觉得小说不只是文学四大门之一,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门,为了证明中国也有小说,才拼出了四大名著。这是从文化传播的观念看。也有人认为当时这四部小说的销量最好,干脆四部小说合并出版,形成四大名著。这是从商业的角度看。若没有这两种外在因数,或许“四大名著”并无今日家喻户晓的地位。
不管那种看法,四大名著的诞生,除了他们本身的优越之外,还有无数外在因素。另个例子是《哈利波特》的流行。
《哈利波特》在部分学者眼中可能算不上经典,因为他们认为在魔幻小说史上面,J.R.R. 托尔金的《魔戒》、娥蘇拉.勒瑰恩的《地海故事集》等都比《哈利波特》写得好。但无可否认,《哈利波特》却拥有最多的读者,因为《哈利波特》系列是全球印刷量第三多的书籍,前两名是《毛语录》和《圣经》。
既然写得不是最好,那为什么《哈利波特》却可以脱颖而出,甚至几乎这时代的人都视其为经典与集体回忆呢?梁文道认为是因为小学制度的形成、儿童文学的盛行和互联网的功劳。
在19世纪末到现在这一百年当中形成了上学制度。在特定年龄内,儿童得上小学,然后上中学,因此有学生这类的“学族”产生。于是,开始有人更专精地写儿童文学,《魔戒》的畅销也帮忙打下基础。在1997年,哈利波特第一册《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出版后,也是互联网渐渐兴盛的年代,而部分学童在网路上的分享,加速了它的流行。《引爆流行》(The Tipping Point)里描述,当读者人数累计到一定人数,就会以几何级数上升。于是,《哈利波特》的口碑迅速蔓延开来。
从四大名著和《哈利波特》的例子看来,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品质、大时代趋势和各外在因素,是形成经典的关键。
X X X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1991年的《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Why Read the Classics?) 中提到关于“经典”的十四点定义:
1.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绝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
2.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锺爱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珍宝的体会;同时对于保留机会等到阅读的最佳时机来临的读者而言,经典所蕴含的丰富体会也丝毫不减。
3.经典之书能带来特別的影响,无论是它们深深铭刻在我们想像之中难以忘却,还是隐隐藏匿於层层记忆之下伪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
4.经典是每次重读都会带来初读时满满的发现的快意的书。
5.经典是初读却感觉像重读的书。
6.经典之书对其读者所述永无止尽。
7.经典之书带着前人理解的光环来到我们面前,尾随其后的又是他们穿过时光长河在各文化中(或者是不同的语言和风俗)所留下的痕迹。
8.经典就是能在其周围造就一团批评争议的云雾的作品,然而它却能抖落其中的尘埃。
9.经典是我们道聼涂说自以为知之甚多,却在真正阅读时发现它们愈加独一无二、出乎意料并且独具创意。
10.经典之名可赋予那些代表整个宇宙,如同古代护身符一般的书籍。
11.你的经典便是你决不能置之不理的书,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或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12.经典之作走在其他经典之前,然则读过其他经典的人会立刻认识到它在经典著作谱系中的地位。
13.经典就是将当下的嘈杂之音化作嗡嗡背景声的作品,而这背景声同时也是经典存在所不可或缺的。
14.经典是作为时代的背景音而存续的作品——即使处支配地位的当下与之格格不入。


笔于 22/10/2016

Monday, October 17, 2016

《黑暗骑士》


1710201617102016
‘It’s not who you are underneath, it’s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 一个人的外表低下是谁并不重要是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你是谁
这是蝙蝠侠影响我最深的话,没有之一。
超级英雄史上,蝙蝠侠绝对是经典。从1989年开始,以蝙蝠侠为主角的电影拍了9部,总票房近46亿美金(约193亿马币),每部平均有5亿美金的收入。
还记得小时候看蝙蝠侠,觉得是英雄打坏人的电影,但当时没爱上蝙蝠侠,也或许是因为看了史上最难看的蝙蝠侠电影Batman Forever和Batman & Robin。长大后,因为克里斯丁贝尔(Christian Bale)主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 导演的《黑暗骑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而渐渐迷上这角色。
美国漫画史上有四个重要时期,分别是黄金时期(Golden Age)、白银时代 (Silver Age)、青铜时代(Bronze Age)和现代(Modern Age)。四个时代中,蝙蝠侠从开枪杀人,到诙谐搞笑,转变成现在灰暗、写实的风格。
蝙蝠侠形象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是少数英雄之中没有任何超能力或改造,却能单干群魔的角色。他大师级的智力、科学知识、侦探能力和体能等都是经过后天严格训练而来。他靠努力和实践得来的成果,旨在启发高谭市(蝙蝠侠故事中的背景地点)和现实里的人,’A hero can be anyone’(英雄可以是任何一个人)。蝙蝠侠要改变冷漠的心,让大家相信人有可能超越无法突破的困境,包括腐败的警队和政府。
心理学上的“观察学习理论”(Observational Learning Theory)诠释了蝙蝠侠所带来的效应。“观察学习理论”说的是人只要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就能发生行为或态度上的改变。这种效用让许多看着蝙蝠侠长大的人至少心中,存在对“正义”的信念。譬如蝙蝠侠为什么不杀罪犯?我相信是因为他知道他是楷模,但非所有人都有他的判断能力,屠杀罪犯只会让人盲目模仿,引起可能过于简单判断后的滥杀,让社会处在恐怖统治之下,像是现在菲律宾总统杜特蒂,放任警队随意开枪、鼓励民众击毙毒贩,没审查的暴力,最终或许只是导致各种误杀和暴力蔓延。
所以我相当鼓励多看这类的超级英雄电影。很多人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那么是否“认真看超级英雄的孩子”也不会变坏呢?

笔于17/1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