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0, 2018

《希望,是个好东西》

A man stands with his back to the viewer and his arms outstretched, looking up to the sky in the rain. A tagline reads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愿望是对事物的美好设想与期待。希望是对事物的盼望与期望。希望和愿望意思相近,但希望可作为动词而用。而希望或愿望这词,也让我联想到前几个月才看完的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台词——“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而好的东西不会逝去。”《肖申克的救赎》是在1994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年推出的电影, 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有超过2百万人评分,拿到平均9.3/10的好成绩。
这部电影讲述一位银行家爱迪被误判为杀害他的妻子与妻子的情夫的凶手,进入肖申克监狱,在服刑期间从认识不同的狱友,到被毒打鸡奸,和狱卒及典狱长诺顿的角力,最后逃出生天的故事。在整部电影中,讨论了希望、毅力、自由和体制化等课题。
值得讨论的是,怎样的心理状态,能在被误判两个终生监禁的冤狱、狱友被杀、关禁闭、暴虐狱卒的管制下,还能保持心中的希望鼓励身边的狱友、六年如一日地写信给政府申请提升监狱图书馆的钱、抱着准备受罚的心播《费加罗的婚礼》给全监狱狱听、花20年的时间在牢房用小小的地质锤挖洞逃出生天。
从正面心理学有关的的“动机理论”和“愿望理论”角度,我们可以尝试解释爱迪是如何撑过这段日子。爱迪的狱友之所以绝望度日是因为他们经历各种打压、隔离与虐待,知道反抗是不会有结果。爱迪不同,他们当时所处环境一样,遭遇类似,但他有坚定的愿望,还结合了各种能达成目标的心理素质和方法,像是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毅力、影响力、行动规划 (action-plan)和纪律等。
举例说明,班杜拉 (Bandura) 自我效能感说的是个体用自身能力去达成特定愿望拥有的信心,越高的效能,就越能发挥自身能力,这样的心理状态,能让爱迪发挥所长,并坚定地执行计划,并影响环境。没有这种心理,他无法斗胆主动帮狱卒避税,建立特殊地位与关系,和暗中准备往后逃狱后生活的资金和假身份。他这20年来持续地在放风时间,把前夜挖洞后的砂石偷偷从裤子中散落在地,也是爱迪对行动规划的执行力和毅力的展现。
而愿望理论,有两大重点,第一是个体为达成愿望而有的毅力与勇气;第二是个体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来达成目的。从影片之中,我们可以知道爱迪在和瑞德等人成为朋友后,他唯一的愿望不是离开监狱而已,他想要重燃大家心中的希望,让大家即使在肖申克监狱里也要感受到自由,因为他相信监狱的高墙是锁不住心中的向往。男主人公甚至趁着一次到广播室的机会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给全监狱听,只是想借此让大家知道这世界的美好。他有被关禁闭也要鼓励全体的勇气。他也有达成愿望的各种手段。像是为了自己或大家的自由,他主动帮忙处理狱卒财务问题、挖墙、结交朋友、为大家建立图书馆等。最后的成功重获自由,是在方方面面累积的成果。
影片最后,爱迪好友瑞德终于被假释,他没有步上之前假释出去的另位狱友布鲁克斯自杀的后尘,瑞德因为对爱迪的承诺而有了活下去的理由,最后两人也成功在太平洋小岛上相聚。
有时命运的玩笑让人生摔了一跤,但是有完成愿望的勇气与毅力,加上各种以达成愿望而想出并实践的各种办法,能让我们有可能和爱迪一样,在谷底沉沦后,再次开启人生第二道门。

Tuesday, October 2, 2018

《当我们什么都没想,只向钱看》


有种说法是,以前的人从来没有什么人生岔口的烦恼,因为对以前的人来说以前世界很小,小到根本不需要烦恼未来要做什么,跟着之前祖祖辈辈的职业做就对了,连职业顾问、生涯规划师都是到第二次工业革命,1900年代(20世纪初)才有的职业。来到现今世界,随着交通的发达,世界各地开始连接;同时大部分的人教育水平提升,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扩大,随着世界文化与科技的推进,选择千变万化,然后留给我们的是一群从教育工厂出来,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的人们。
我自认还算幸运,从中学开始就很清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但外部环境的限制与变化,导致自身也需不断地改变,从以前的历史、哲学、心理学、政治、活动到现在转向进入银行工作,算是不断地跨领域,但至少不忘初衷,还是尽量保持爱书爱学习的心,但也多了不断往钱看的心,深刻体会“理财应该是所有人的第二专业”。
在马来西亚受教育长大,一直到大学毕业,身边都有许多朋友面对人生以后到底要做什么而烦恼,不然就是因为没太多想法,所以干脆不去想,毕竟在这样教育制度下成长的孩子,很难有特立独行的想法或行动。
但是,我注意到的是大部分家境清寒的,会想要找尽量赚多钱的职业;大部分中产阶级的大学毕业后,也会尽量找赚多钱的职业;大部分家境富裕的,直接出国留学,不管有没有回来,都会尽量选最高大上的专业,然后再想办法赚很多钱。
以前祖辈被家里历代的职业捆绑,那可不可以说我们现在职业选择多了,但是却被金钱绑架了未来的方向?

Tuesday, September 4, 2018

《利用心理学3步避开你不想接近的猪朋狗友》

论友谊,与心理学密不可分,对交友方式的理解能帮助远离损友。但,谈交友的心理学前,应先定义损友、介于灰色地带的猪朋狗友与益友。猪朋狗友也能再细分成“有毒的”和“无毒的”。
猪朋狗友,从网络和辞典定义来看,说的是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人。因此,猪朋狗友可能是损友,毕竟不务正业对传统价值观来说是不好的,但损友不一定是猪朋狗友。毕竟损友还包括了犯罪分子和可能要利用或陷害你的人,但还是表面上短期或长期地维持着朋友关系。然而,以上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猪朋狗友在传统价值上是偏向有毒的,包括了酗酒、豪赌的朋友。
猪朋狗友可能也可以有另外种有趣的定义方法,也就是没有耽误正业或好吃懒做,但也不为什么大利益或前途,单纯打屁消磨时光的朋友。亚里士多德说有三种友爱,亦即有利可图的爱、基于快乐原因的爱及真正完善的爱。这类的猪朋狗友,交了并不会因此大展宏图,可以归类至基于快乐原因的友爱。
中学和大学期间是最频密与广泛交友的期间,很多朋友圈都在那时建立,很多都介于基于快乐的猪朋狗友和益友的范围之间。随着年纪渐长与地理位置上的变化,只剩部分益友还能偶尔保持联络。而益友崇高的定义,在此不谈。
交友顺其自然,其实我喜欢和各式各样的人交友,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和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但是,若要冰清玉洁,不喜欢有毒的猪朋狗友,还是有办法避免被缠上。
首先,需要控制“空间上的亲近性”,也就是说物理上的距离越近,关系越容易变好,譬如在同一社团、科系或班级的都会比较要好等等。同班的往往比隔壁班的好,同桌的也常常比较要好。如果你要和公司或班上的女神增进感情的话,就把座位移得靠近点吧!所以,如果想一辈子安安全全,就想办法乖乖待在安全区,不要去可能会遇到颓废猪朋狗友的地方。
第二,是“共同点”和“相似性”,在爱好、性格等方面越多相似性的人,越能成为亲近的朋友。因此,在安全区里,要像座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只要确保本身没有相关的坏习惯,那你和他们也很难混在一起。
第三,是“相互性”,友谊的建立在于一方付出时,能接收到同等的回报,当我愿意分享我的故事时,你也愿意分享经历。所以,如果猪朋狗友向你示好,你就向某些公司的客服学习,坚定地不回应、不理睬和冷处理吧!
共勉之!

Monday, August 20, 2018

《人文领域的良师》




5岁开始上幼稚园到大学毕业,17年的青春奉献给了马来西亚的教育体制。教育除了要确保学生学到某些本领之外,还要学会做人,像古希腊三哲所注重的“真、善、美、人性、知识、真理”等,这些品质和人文素养息息相关。但我们的教育体系表现得如何呢?很多人会说不要让学生成为标准化作业下的“罐头产品”就很不错了。
即使教育系统还不达标,人也还是要保持永远学习的态度,人生才不会停滞。曾有人说过,“人在从学校毕业后,如果没有遇到贵人,也不读书,那麽十年之后也只是老了十岁而已。”保持颗愿意学习的心,可以找到生命中的某些人成为良师。此时此刻,在人文素养方面,算有两位良师。
第一位是《听说读书会》的导师。此读书会自2016年一月开始,也经营了两年半。前面的几个月主要是靠几个成员互相讨论出想要了解的题目,然后请各方面的专家和阅读些文章来增进相关的知识。可是由于并没有读到书,似乎多少乖离了读书会的定义。由于有缘认识《学文集》的负责人周嘉惠博士,读书会因此也邀请他来为我们谈谈某课题,之后机缘巧合下,他就成了这读书会的导师,以便更有系统地学习。
一直以来,在马来西亚办读书会从不是一样简单的任务,毕竟参与读书会是非盈利的,再加上若读书会的内容比较艰深,可预见并没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除此之外,由于创会差不多半年多之后就因为工作原因去到了另外个城市,与原处的大本营联络方面有了地理上的限制,于是转为通过网络进行,被迫以另外一种形式进行下去,虽然流失了部分创始成员,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网络上进行的读书会得以更容易地让来自不同地区与国家的人参与。
在文化与阅读不盛行的马来西亚,对于所有没有组织读书会经验的人来说,拥有个导师的好处如下。一、由于从小到大,对于除了考试范围外了解的书籍有限,导师在选书方面更有经验。二、大部人应该都知道身教重要过言教,导师除了给予建议之外,成员还能从其经历与言谈间学习。
另一个重要的良师乃是香港的文化人梁文道先生。我可以说如果没有梁文道就没有现在的我。从中三左右开始注意到梁文道的节目《开卷八分钟》和他常参与的《锵锵三人行》。但讽刺的是,其实我这十年来从没亲眼见过梁文道本人,但却花了无数的时间,在搭车、冲凉、做家务与閒暇时间都在看他的节目和分享。我许多的常识,对人文历史的基础知识都通过他的节目而得。也因为他,更相信阅读的力量。
综上而述,两位我自定义的良师都是来自非典型管道,因为在马来西亚要求教育系统下的教师教人文等通识,有点太强人所难。即使那些有学识与能力的老师要教,可是考试不考,当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功课时,老师不被逼得吐血已经很客气了。
但三生有幸,我们竟然在有生之年见证称霸60余年的国阵极权政府倒下,也算是给接下来的教育改革点燃了希望。但,从统考课题上就可看见前朝留下的毒瘤不是一朝一夕可清除。从腐败政治乌云里,终于看到黎明,很期待接下来我们的教育准备了怎样的变化给我们的下一代。

Monday, July 9, 2018

《关于〈朗读者〉》

《朗读者》的作者是德国法律教授与法官本哈德·施林克 (Bernhard Schlink) ,于 1995年出版,而我在看完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的介绍,与2008年上映的改编电影之后,在2012年买了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接近5年才阅毕。除了是之前英文能力不足之外,故事太好,也是迟迟不舍得读完的原因。
全书以男主角麦克的第一视角推进,作者将此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阐述 15岁的麦克与36岁汉娜之间的相识相恋和不告而别。第二部分是阐述麦克在攻读法律系时,出席了对德国战犯的审判,竟然看到当年忽然离去的汉娜竟然是战犯之一,并且由于她的文盲与自尊,选择不辩驳地承担所有有关和无关的罪责。最后部分,说的是汉娜在狱中度过的18年,期间麦克重新为汉娜阅读,以卡带的形式,将录音寄给了汉娜,可是汉娜在即将刑满出狱之际,选择结束自己的一生。
表面看来,这书像是在阐述一段发生在二战,这动荡不安年代的爱情故事,但许多人表示,这更像是要通过这段故事来处理德国二战后那一代人,对参战一代在情感、道德上的处理方式。麦克就是战后一代,汉娜是参战一代。而我觉得汉娜的文盲,象征着那个时代下的环境因素与在历史洪流的无助与无奈。
此书原文乃德文,英文译名相对统一:The Reader。华文翻译的书名繁多,但最传神的就是《朗读者》。贯穿全书,麦克是位朗读者,但汉娜更像是在读书的人,麦克在前半段只是成为了工具,就像是当我们用手机听书的时候,我们不会称手机也是读者。最后部分,当麦克重新朗读时,也是为了汉娜而读。
看似求知若渴的是汉娜,讽刺的是,由于出身环境导致汉娜一直是文盲,直到入狱,人生过半时才学会如何书写认字,主要靠着麦克和当集中营守卫时遇到的俘虏来朗读给她听,成为她接触更多元世界的桥梁。但当她开始真正读懂人与人、世界的时候,也是她即将结束自己生命之时。
在此书最后,有个几页的讨论区,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譬如“在此书中,识字的重要性是什么?”从小就生活在识字的环境下长大,文盲看似离大部分人很远。文中数次提到汉娜不识字的困境,像是在和麦克郊游期间,她完全无法点菜,麦克留给她的字条,她因看不懂也和麦克大吵了一架。麦克一直是她做爱与读书的工具,而文盲阻止了他们感情向前。
在审判期间,汉娜即便接受终身监禁,也不愿揭露自己是文盲的事实。汉娜的人生是有选择的,但文盲让汉娜的选择变得很少。试想想如果今天汉娜识字,她有罪,但可能就会在法庭上获得相对公平的惩罚,不会默默接受别人的诬赖;如果她识字,就不会和麦克在知识上有这么大的鸿沟,感情能顺利发展,两人也不会有这么多遗憾。如果识字,汉娜的人生会因此走上帮助大屠杀的道路吗?不一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辛德勒,但至少会有更多选择。
我现在提了这么多“如果”,但对于当时面对二战的那代人来说,并没有这么多如果,社会整体洪流的压力,法西斯政权下的非人化,很多人在这场仗中,成为了平庸的恶。文盲就像那个时代的环境影响,有了那个因,个人很难避开那个果。
第三部分的最后,汉娜自杀后要求麦克把钱捐给当年集中营中教堂火灾内的幸存者,这幸存者只要求捐给和犹太人大屠杀有关的组织,麦克捐给了犹太人扫盲协会。这故事,象征战后一代的麦克理解、接受、放下与帮助汉娜这参战一代,汉娜已死, 但对很多活着的人来说,矛盾仍在。这是大时代下的悲歌,文盲的汉娜成了随波逐流的恶。
摄影:郑嘉诚(新加坡)
*笔者2016年在德国柏林旅游时买了图中的明信片,德国人从各方面检讨对二战犯下的错,除了各式各样的战争纪念馆,他们也从教育、文学、电影和各管道不断反省与讨论当年的恶行。

Wednesday, May 2, 2018

《资产与负债——你的汪星人是负债!?》

Image result for dog

刚读完罗伯特·T·清崎的 《富爸爸,穷爸爸》,里面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对资产(Asset)和负债(Liability)的区别。“资产”是会不停地放钱到你口袋的事物,“负债”是不停地从你口袋中取钱的东西。根据理财网站iMoney在2014年刊登的文章显示,如果想买狗狗或猫来当宠物,请先准备RM3000左右,然后一年RM4000的维护费。这么看来,宠物是“负债”咯?
从小到大“养过”不少东西,像是辣椒、大葱、绒毛狗、仙人掌,就是没有养过大家普遍上在养的汪星人和喵星人,因为妈妈总是说“玩的是你,养的是我”。看来我们从小到大的坏记录,决定了我们在人生的前二十几年不可能有机会和汪星人与喵星人交手了。
可是父亲不同,毕竟是一家之主,所以要养几条鱼不是问题。当时应该还在初中,现在摆放书橱的地方放了一个超级大鱼缸,几乎每个星期父亲都要花费大约数小时在帮他的金鱼换水“冲凉”。父亲自称小时候是 “Kampung Boy”(乡村长大的小孩),很喜欢养斗鱼来打架,所以对养鱼有不可磨灭的情感,或许还是一种乡愁,对过去不复存在的乡村生活的乡愁。遗憾的是,家里那群金鱼体弱多病,最后陆陆续续过世,剩下的就连鱼缸一起给了父亲的工人。
第二个和我比较有缘分的宠物应该就算是女朋友的贵宾犬了吧。他的名字叫做Latte,因为毛发的颜色像拿铁。女友家中三个女儿,加上对“独子”的万千宠爱,于是他变成了小霸王。平常除了以行动、撒娇和咆哮要求好吃好住之外,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大发雷霆。
这样从理财的角度看来,养宠物确实是负债。因为,从买鱼缸、金鱼、饲料、金鱼们的家私都是不小的开销,而且换水所花费的时间等都是相当可观的机会成本。养狗呢?也很夸张,从最基础的狗粮开始,还要准备给狗狗看医生、打疫苗的钱,如果不在家的话,汪星人的酒店花费更是让你荷包大出血!而且,这些花费在宠物身上的开销都不会有任何回酬,简直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可是,当我看到爸爸嘴角上扬在看着鱼儿游动,不知是否鱼儿唤起了童年时身为Kampung Boy的欢乐时光,即使换水对他来说,都可能是种甜蜜的负担。看着女友父亲,每天放工回来,最热情欢迎的就是那只Latte,辛劳立即减缓不少。
对主人来说,他们投资时间与金钱的回报,就是心灵上的满足,甚至有研究显示,养宠物有助于长命百岁。因此,对主人来说宠物是金钱与时间上的甜蜜负担,感情上的温馨资产。当汪星人或喵星人在身上撒娇讨关注的那刻,相信大家都觉得这种投资回报率是无法计算的。
*以下是iMoney对于在马来西亚养宠物开销的统计:https://goo.gl/zSfbtt

Friday, April 20, 2018

《现代男人的悲歌》

Image result for gender equality

先声明,本人绝对支持女权主义,也为越来越多姐姐妹妹对生活能够自主感到十分庆幸。但只是想表达,在女权主义抬头 的传统社会里,男生可要糟糕了。
从古至今,绝大部分社会都崇尚“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因为以前抢夺资源就看谁的武力强,之后进入到农业社会,靠的是体力,直到近代,男性仍凭借着几千年来建立起的,有利于男性的系统和游戏规则横行。
然而,根据数据指出,现今不论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入读大学的女性比例渐渐增加,在许多地方女大学生人数甚至多过男大学生。根据马来亚大学(UM)的校内统计,马大男女毕业生比率为1比1.63 。但很不幸的,在大部分的社会里, 男性还是被要求独当一面,负责一切费用,除了衣食住行等财务支出,还要想办法维持社会地位。即使大家嘴上不说,但是用膝盖观察都知道大家还无法接受男方的收入比女方少。
当然大家期待男方在经济上更占优势也不无道理,根据2016年薪资调查报告指出,男女薪酬差距是21%, 也就是说同样经验与能力的男性在拿到RM5000的同时,女性只有RM 3,950, 一年的差距就是RM12,600。男女薪水的不平等,又和我们的男生“主付”的观念相辅相成,因为我们知道男性需要养家,所以薪水就高了一些。
这好像证明了,男性比较笨,可是竟然还是拿到比较好的福利!可是,这是普遍现象,或者有些个案是女生比男生的薪水高出许多,尤其是在新加坡等发达国家?
以前在上经济心理学时,有一堂课是讨论男女之间的财务分配。根据让·帕尔的夫妻财务管理类型学的研究,有以下5种分类: 1、女性掌握所有财权;2、男性掌握所有财权;3、男性提供一定数额的金钱给另一半,剩下为己所用;4、大家平权,一同使用总数额;5、双方分别掌控自己的财务。在女权主义抬头,女性教育程度日渐提高的当代,相信马来西亚正从2与3,渐渐移向4与5,但是离开1的普及化还需要时间。
无论如何,在女性薪水渐渐追上,甚至超越的当儿,在支持女权主义同时,社会也不要对男性太刻薄了吧!
*以下链接是关于男女薪酬不平等的资料。
https://www.imoney.my/articles/gender-wage-gap-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