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开始上幼稚园到大学毕业,17年的青春奉献给了马来西亚的教育体制。教育除了要确保学生学到某些本领之外,还要学会做人,像古希腊三哲所注重的“真、善、美、人性、知识、真理”等,这些品质和人文素养息息相关。但我们的教育体系表现得如何呢?很多人会说不要让学生成为标准化作业下的“罐头产品”就很不错了。
即使教育系统还不达标,人也还是要保持永远学习的态度,人生才不会停滞。曾有人说过,“人在从学校毕业后,如果没有遇到贵人,也不读书,那麽十年之后也只是老了十岁而已。”保持颗愿意学习的心,可以找到生命中的某些人成为良师。此时此刻,在人文素养方面,算有两位良师。
第一位是《听说读书会》的导师。此读书会自2016年一月开始,也经营了两年半。前面的几个月主要是靠几个成员互相讨论出想要了解的题目,然后请各方面的专家和阅读些文章来增进相关的知识。可是由于并没有读到书,似乎多少乖离了读书会的定义。由于有缘认识《学文集》的负责人周嘉惠博士,读书会因此也邀请他来为我们谈谈某课题,之后机缘巧合下,他就成了这读书会的导师,以便更有系统地学习。
一直以来,在马来西亚办读书会从不是一样简单的任务,毕竟参与读书会是非盈利的,再加上若读书会的内容比较艰深,可预见并没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除此之外,由于创会差不多半年多之后就因为工作原因去到了另外个城市,与原处的大本营联络方面有了地理上的限制,于是转为通过网络进行,被迫以另外一种形式进行下去,虽然流失了部分创始成员,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网络上进行的读书会得以更容易地让来自不同地区与国家的人参与。
在文化与阅读不盛行的马来西亚,对于所有没有组织读书会经验的人来说,拥有个导师的好处如下。一、由于从小到大,对于除了考试范围外了解的书籍有限,导师在选书方面更有经验。二、大部人应该都知道身教重要过言教,导师除了给予建议之外,成员还能从其经历与言谈间学习。
另一个重要的良师乃是香港的文化人梁文道先生。我可以说如果没有梁文道就没有现在的我。从中三左右开始注意到梁文道的节目《开卷八分钟》和他常参与的《锵锵三人行》。但讽刺的是,其实我这十年来从没亲眼见过梁文道本人,但却花了无数的时间,在搭车、冲凉、做家务与閒暇时间都在看他的节目和分享。我许多的常识,对人文历史的基础知识都通过他的节目而得。也因为他,更相信阅读的力量。
综上而述,两位我自定义的良师都是来自非典型管道,因为在马来西亚要求教育系统下的教师教人文等通识,有点太强人所难。即使那些有学识与能力的老师要教,可是考试不考,当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功课时,老师不被逼得吐血已经很客气了。
但三生有幸,我们竟然在有生之年见证称霸60余年的国阵极权政府倒下,也算是给接下来的教育改革点燃了希望。但,从统考课题上就可看见前朝留下的毒瘤不是一朝一夕可清除。从腐败政治乌云里,终于看到黎明,很期待接下来我们的教育准备了怎样的变化给我们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