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9, 2018

《关于〈朗读者〉》

《朗读者》的作者是德国法律教授与法官本哈德·施林克 (Bernhard Schlink) ,于 1995年出版,而我在看完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的介绍,与2008年上映的改编电影之后,在2012年买了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接近5年才阅毕。除了是之前英文能力不足之外,故事太好,也是迟迟不舍得读完的原因。
全书以男主角麦克的第一视角推进,作者将此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阐述 15岁的麦克与36岁汉娜之间的相识相恋和不告而别。第二部分是阐述麦克在攻读法律系时,出席了对德国战犯的审判,竟然看到当年忽然离去的汉娜竟然是战犯之一,并且由于她的文盲与自尊,选择不辩驳地承担所有有关和无关的罪责。最后部分,说的是汉娜在狱中度过的18年,期间麦克重新为汉娜阅读,以卡带的形式,将录音寄给了汉娜,可是汉娜在即将刑满出狱之际,选择结束自己的一生。
表面看来,这书像是在阐述一段发生在二战,这动荡不安年代的爱情故事,但许多人表示,这更像是要通过这段故事来处理德国二战后那一代人,对参战一代在情感、道德上的处理方式。麦克就是战后一代,汉娜是参战一代。而我觉得汉娜的文盲,象征着那个时代下的环境因素与在历史洪流的无助与无奈。
此书原文乃德文,英文译名相对统一:The Reader。华文翻译的书名繁多,但最传神的就是《朗读者》。贯穿全书,麦克是位朗读者,但汉娜更像是在读书的人,麦克在前半段只是成为了工具,就像是当我们用手机听书的时候,我们不会称手机也是读者。最后部分,当麦克重新朗读时,也是为了汉娜而读。
看似求知若渴的是汉娜,讽刺的是,由于出身环境导致汉娜一直是文盲,直到入狱,人生过半时才学会如何书写认字,主要靠着麦克和当集中营守卫时遇到的俘虏来朗读给她听,成为她接触更多元世界的桥梁。但当她开始真正读懂人与人、世界的时候,也是她即将结束自己生命之时。
在此书最后,有个几页的讨论区,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譬如“在此书中,识字的重要性是什么?”从小就生活在识字的环境下长大,文盲看似离大部分人很远。文中数次提到汉娜不识字的困境,像是在和麦克郊游期间,她完全无法点菜,麦克留给她的字条,她因看不懂也和麦克大吵了一架。麦克一直是她做爱与读书的工具,而文盲阻止了他们感情向前。
在审判期间,汉娜即便接受终身监禁,也不愿揭露自己是文盲的事实。汉娜的人生是有选择的,但文盲让汉娜的选择变得很少。试想想如果今天汉娜识字,她有罪,但可能就会在法庭上获得相对公平的惩罚,不会默默接受别人的诬赖;如果她识字,就不会和麦克在知识上有这么大的鸿沟,感情能顺利发展,两人也不会有这么多遗憾。如果识字,汉娜的人生会因此走上帮助大屠杀的道路吗?不一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辛德勒,但至少会有更多选择。
我现在提了这么多“如果”,但对于当时面对二战的那代人来说,并没有这么多如果,社会整体洪流的压力,法西斯政权下的非人化,很多人在这场仗中,成为了平庸的恶。文盲就像那个时代的环境影响,有了那个因,个人很难避开那个果。
第三部分的最后,汉娜自杀后要求麦克把钱捐给当年集中营中教堂火灾内的幸存者,这幸存者只要求捐给和犹太人大屠杀有关的组织,麦克捐给了犹太人扫盲协会。这故事,象征战后一代的麦克理解、接受、放下与帮助汉娜这参战一代,汉娜已死, 但对很多活着的人来说,矛盾仍在。这是大时代下的悲歌,文盲的汉娜成了随波逐流的恶。
摄影:郑嘉诚(新加坡)
*笔者2016年在德国柏林旅游时买了图中的明信片,德国人从各方面检讨对二战犯下的错,除了各式各样的战争纪念馆,他们也从教育、文学、电影和各管道不断反省与讨论当年的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