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31, 2015

《搏击俱乐部中的消费主义》

310315 A consumerism-fight-club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是一部由布莱德•彼特(Brad Pitt,饰泰勒•德顿),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饰叙事者)和海伦娜•博纳姆•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饰玛拉•辛格)主演,戴维•芬奇(David Andrew Leo Fincher)导演,谈“消费主义”的美国电影。
电影主要以主角叙事者(the narrator)和他因多年失眠及抑郁所创造的另一人格泰勒•德顿(Tyler Durden)为主线,同时玛拉•辛格(Marla Singer)穿插其中,三人之间的出场愈加让彼此的个性更为鲜明。
剧中叙事者是某汽车公司的调查员,长期以来过着枯燥的上班族生活,并想通过不断购买家具来找寻与定义自我,填补心灵的空虚,可是事与愿违,他渐渐经历长期的失眠,并常常在不同的州属和飞机上惊醒。之后他尝试找各种自助团体,并成功重新获得睡眠,可是之后玛拉的出现毁了一切,但也正因为玛拉的出现,彻底让泰勒的人格完整出现,他们一同创立了“搏击俱乐部”,造成之后一系列反抗现有体制与消费主义的行动。
泰勒本身是叙事者的反面。叙事者懦弱胆小,并且深受现有社会条规的拘束,并“很可能”从小受父亲教育,被灌输人生就是“成家立业”(因为这故事出自泰勒之口)。反之,泰勒放荡不拘,不收受条规限制,不断冲撞体制,并协同叙事者一同创立“搏击俱乐部”,在全美进行各种破坏,最后以泰勒的“死亡”和十多件商业大厦的爆炸坍塌作为结尾。
此片直戳消费主义的第一幕应该就是叙事者在阐述说他有购买家具的瘾,因为在购买家具的过程中,他觉得他渐渐被定义出来,以前常常看的是色情片,现在却沉迷在产品目录表中。而泰勒就在不断地将他先前的生活中抽出,包括直接炸毁他家和所有家具。叙事者这样的“定义“过程,其实也在梁文道谈《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中听过。
搏击俱乐部的成立和他之后暴力的行为其实可以看做是对消费主义的一种抵抗,虽然很暴力,可是很真实,因为里面成员大部分都是一般的中下阶层,长期以来被这消费社会压迫,以夜继日的生活就是为了符合社会的“游戏规则”。
对于此片出品于1999年感到相当的惊讶,毕竟至少现在还是很多人都没注意到这社会的疾病。但1999年也是个好时间,毕竟当时97亚洲金融危机刚过,是个反省现有体制的时机,可是看看周围越建越多的购物商场和日益蓬勃的消费行为,很显然我们还是没学到什么。
电影以暴力破坏的形式来对抗电影世界内的消费主义的同时,其实也在冲击我们脑中对个人的定义。假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剔除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那么,又有什么能够定义我们呢?假设今天拿走你身上的所有的品牌和物质,那么你又是谁呢?
看完这电影后,脑中就不断回旋着这段话。我觉得其实当一个人外在由购买而来的定义都去除后,像在《The Dark Knight Begins》中蝙蝠侠所说的:“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其实看看那些所谓的红人或西装笔挺的政要商贾,当他们做错事时,大众也不会因为他的外套多贵而影响对他的道德审判。但是这个观点的缺陷就在于,对于破解这消费主义,我们都得等到那些权贵或一般人犯错后,才能真正解下对他的预先印象。就像平常社交时一样,一个人的穿著打扮往往就让我们对他设立了一个刻板印象,在经历长久的接触后,才能渐渐破解这层迷障。而破解的关键和批判权贵的道理一样,就是通过他们的行为,但这一切都是相当被动的过程,因为我们能做的其实是被动地在他人的外在和行为的存在后,才能判断。
那么有什么是能够突破这瓶颈的呢?
有幸,在看完此片后不久参与一个国际研讨会,受到台湾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陈信行的肯定和启发。
据陈教授的看法和实践经验,他认为消费主义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举例说,当大家发现Nike在非洲有血汗工厂,压榨工人,那么有志之士或社运团体要做的就是宣传这事件,因为原本大家买Nike的原因是因为觉得它很酷,但是大家都在批判他的劣行时,这品牌自然就变得不酷,失去了自身的吸引力。在业绩的压力下,他们只好择善而行,加强员工福利等,并道歉和宣传其他良好的美德。可是这策略其实依然是在消费主义的游戏规则当中和它玩,但是好处是务实,并且比较温和,容易引起大众的参与和共鸣。
同时,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方法便是从自身突破消费主义对我们判断的限制,主动地改变自己在评断自己和他人时使用的基本标准。方法是主动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因为虽然说我们存在在消费主义的社会,可是还是有其他的意识形态并行,就如各种在为边缘人、环境保护和小区建设发展等努力的人们,在他们的评判别人的标准中,受消费主义的影响通常都会小一些。
当然,这些都是解法的一部分。除了不断创造新的策略,还要坚定地实践,抛弃消费主义并不是真的呼吁大家摒弃金钱,不买东西,或任何有品牌之物,而是要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最后,以戏中泰勒所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We buy things we don’t need with money we don’t have to impress people we don’t like.”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有朝一日都能不再受到消费主义的限制,创造“后消费主义”的时代,迎接各种新的可能。

写于2015年3月31日